图为张磊展示其拍摄的文物图片。 陈冠言 摄
中新网南宁12月25日电 题:广西文物摄影师十余载弯腰“定格”历史 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(相关资料图)
作者 黄令妍 陈冠言 王以照
步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办公区,在一间摆放着摄影器材、翻拍轨道的房间内,文物摄影师张磊弯腰盯着取景器,提示同事轻轻转动拍摄台上的文物至合适的角度。
图为张磊演示文物拍摄。 陈冠言 摄
从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毕业后,2009年,张磊进入博物馆,从事文物信息采集相关工作。“一开始没有经验,拍摄文物几乎全靠自己摸索。”13年来,他拍摄了近2万件(套)文物,存储各类照片近10万张。
文物摄影不同于普通静物摄影。张磊告诉记者,一件保存在博物馆库房中的文物被小心取出,放置在镜头前,其现状就必须保证被真实、准确地还原。
“文物安全始终要放在首要位置,不能自由发挥,但又要尽量表现出文物的历史韵味和美感。”张磊介绍,拍摄前,首先要对文物的器形、时代、地域、工艺、历史背景、材质等信息有所了解。认识越充分,越容易捕捉到文物的特点。
图为张磊演示文物拍摄。 陈冠言 摄
张磊举例称,就用光而言,拍摄平面的藏品,布光要柔和均匀;拍摄易反光的器物,要尽量避免表面反光面积过大;表面有纹理的器物,适合用硬光表现;透光材质的器物,可以适当从背后打光,体现其通透。
他指着一件战国铜短剑的照片介绍道,器物上有一处凹陷,因此拍摄时就必须选取恰当角度和光源,如实反映这一细节特征。此外,色彩的控制、器物的比例,都是拍摄过程中需要精准把握的。
“时间充裕的情况下,我都会尽量多拍多试,寻求更好的拍摄效果。”南宁横州出土的元青花“尉迟恭单鞭救主”图罐,是全世界公认仅存9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中的1件,7年前,张磊有幸获得拍摄机会。花费一整天时间与这件珍贵的器物面对面,他最终呈现出一系列30多张不同角度、完整记录瓷器纹样的图片。
图为张磊演示文物拍摄。 陈冠言 摄
尽管专事文物摄影十几年,张磊仍坦言,拍摄画面往往难以达到理想境界。“以现实的影像表现抽象的认知和情感,是这项工作最具挑战性的地方。”而长期弯腰拍摄各类文物,导致张磊腰肌劳损,两年前被诊断为腰椎二度滑脱。
文物数字化建设被视作文物资源长久保存的基础。张磊认为,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文物藏品和博物馆的发展,通过图片的传播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在“文博热”兴起,数字化藏品资源被广泛应用的今天,意义格外凸显。
今年11月,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开馆,展出的文物由之前的600多件增加至3000件以上,其官网亦展示大量数字藏品。“照片拉近了文物与民众的距离。”张磊介绍,对于部分文物而言,照片甚至成为外界了解它们面貌的唯一渠道,利用照片开展文物研究也减轻了对文物本体的损伤。
图为元青花“尉迟恭单鞭救主”图罐。 张磊 摄
他称,一些早期的文物图片,因为历史原因保存不当、编目不清、记录缺失,导致查询使用困难。为避免这个问题,每次拍摄时自己都做好充分记录,拍摄结束后仔细编辑整理。
“有的照片也许拍摄了很长时间,一直没被使用,当有一天突然被需要,我会觉得非常欣慰。”张磊说。(完)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